基于光刻工藝的微納加工技術主要包含以下過程:掩模(mask)制備、圖形形成及轉移(涂膠、曝光、顯影)、薄膜沉積、刻蝕、外延生長、氧化和摻雜等。在基片表面涂覆一層某種光敏介質的薄膜(抗蝕膠),曝光系統(tǒng)把掩模板的圖形投射在(抗蝕膠)薄膜上,光(光子)的曝光過程是通過光化學作用使抗蝕膠發(fā)生光化學作用,形成微細圖形的潛像,再通過顯影過程使剩余的抗蝕膠層轉變成具有微細圖形的窗口,后續(xù)基于抗蝕膠圖案進行鍍膜、刻蝕等可進一步制作所需微納結構或器件。二氧化硅的濕法刻蝕通常使用HF。珠海數(shù)字光刻
氧等離子去膠是利用氧氣在微波或射頻發(fā)生器的作用下產(chǎn)生氧等離子體,具有活性的氧等離子體與有機聚合物發(fā)生氧化反應,是的有機聚合物被氧化成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排除腔室,從而達到去除光刻膠的目的,這個過程我們有時候也稱之為灰化或者掃膠。氧等離子去膠相比于濕法去膠工藝更為簡單、適應性更好。市面上常見氧等離子去膠機按照頻率可分為微波等離子去膠機和射頻等離子去膠機兩種,微波等離子去膠機的工作頻率更高,更高的頻率決定了等離子體擁有更高的激子濃度、更小的自偏壓,更高的激子濃度決定了去膠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低的自偏壓決定了其對襯底的刻蝕效應更小,也意味著去膠過程中對襯底無損傷,而射頻等離子去膠機其工作原理與刻蝕機相似,結構上更加簡單。珠海數(shù)字光刻氧等離子普遍用于光刻膠去除。
光源的穩(wěn)定性對于光刻工藝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在光刻過程中,光源的微小波動都可能導致曝光劑量的不一致,從而影響圖形的對準精度和終端質量。為了確保光源的穩(wěn)定性,光刻機通常采用先進的控制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測和調整光源的強度和波長。這些系統(tǒng)能夠自動補償光源的波動,確保在整個光刻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輸出功率和光譜特性。此外,對于長時間連續(xù)工作的光刻機,還需要對光源進行定期維護和校準,以確保其長期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從對準信號上分,主要包括標記的顯微圖像對準、基于光強信息的對準和基于相位信息對準。對準法則是光刻只是把掩膜版上的Y軸與晶園上的平邊成90o,如圖所示。接下來的掩膜版都用對準標記與上一層帶有圖形的掩膜對準。對準標記是一個特殊的圖形,分布在每個芯片圖形的邊緣。經(jīng)過光刻工藝對準標記就永遠留在芯片表面,同時作為下一次對準使用。對準方法包括:a、預對準,通過硅片上的notch或者flat進行激光自動對準b、通過對準標志,位于切割槽上。另外層間對準,即套刻精度,保證圖形與硅片上已經(jīng)存在的圖形之間的對準。光刻機經(jīng)歷了5代產(chǎn)品發(fā)展,每次改進和創(chuàng)新都提升了光刻機所能實現(xiàn)的工藝節(jié)點。
用O2等離子體對樣品整體處理,以清理顯影后可能的非望殘留。特別是負膠但也包括正膠,在顯影后會在原來膠-基板界面處殘留聚合物薄層,這個問題在結構小于1um或大深-寬比的結構中更為嚴重。當然過程中留膠厚度也會降低,但是影響不會太大。在刻蝕或鍍膜之前需要硬烤以去除殘留的顯影液和水,并退火以改善由于顯影過程滲透和膨脹導致的界面接合狀況。同時提高膠的硬度和提高抗刻蝕性。硬烤溫度一般高達120度以上,時間也在20分左右。主要的限制是溫度過高會使圖形邊緣變差以及刻蝕后難以去除。光刻過程中需避免光線的衍射和散射。黑龍江接觸式光刻
光刻技術的發(fā)展依賴于光學、物理和材料科學。珠海數(shù)字光刻
雙面鍍膜光刻是針對硅及其它半導體基片發(fā)展起來的加工技術。在基片兩面制作光刻圖樣并且實現(xiàn)映射對準曝光,如果圖樣不是軸向對稱的,往往需要事先設計圖樣成鏡像關系的兩塊掩模板,每塊掩模板用于基片一個表面的曝光,加工設備的高精度掩模—基片對準技術是關鍵。對于玻璃基片,設計對準標記并充分利用其透明屬性,可以方便對準操作,提高對準精度。光學玻璃基片,表面光潔度不如晶圓,需要事先經(jīng)過光學拋光的工藝處理。玻璃基片的透光性是個可利用的屬性,物鏡可以直接透過基片看到掩模板的對準標記。數(shù)字顯微鏡可以不斷變焦觀察掩模板和基片的對準情形,不再以關聯(lián)物鏡參照系的數(shù)字存儲圖像為基準,則調焦引起的物鏡抖動對于對準精度不再發(fā)生作用。這就是玻璃基片的透明屬性帶來的好處。珠海數(shù)字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