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餐桌文化的重點是“盡興而非盡興”,勸酒需有度,這3個“不勸”原則要遵守。一是不勸開車的人飲酒,無論對方說“少喝一點沒事”,都要明確拒絕,強調(diào)“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這是對他人生命安全的負責,也是基本的餐桌底線。二是不勸身體不適的人飲酒,若對方明確表示“身體不舒服、在服藥”,或臉色不佳、精神萎靡,切忌強行勸酒,可主動遞上茶水,體現(xiàn)關懷;強行勸身體不適者飲酒,不僅不禮貌,還可能危害對方健康。三是不勸酒量差的人“過量”,若對方已表示“喝不動了”,或出現(xiàn)頭暈、說話含糊等醉酒跡象,要及時停止勸酒,可提議“吃點東西墊墊”,避免讓對方陷入尷尬或醉酒后的不適。獨酌月光下,酒是沉默的知己。蓯蓉酒自飲
你是不是也這樣:花大價錢買了瓶好酒,一口肉一口酒,感覺也就那樣?甚至有時候覺得酒更辣了,菜更咸了?停!別再暴殄天物了!你缺的不是好酒,而是一口入魂的搭配秘籍!pairing(搭配)不對,喝啥都廢!下面,我就把壓箱底的“白酒搭配天規(guī)”泄露給你,讓你喝的每一口都價值翻倍,爽到頭皮發(fā)麻!原則:不是亂點鴛鴦譜,而是“風味君臣佐使”!濃配濃,淡配淡,甜解辣,酸提鮮!記住這十二字真言,你就成功了一半?。呵逑阈桶拙?清淡海鮮——神仙眷侶,凈化靈魂!?為啥是絕配?清香酒就像山泉水,一清到底、純凈無比。用它來配清蒸魚、白灼蝦、涼拌海蜇,不僅能完美提鮮,去腥增甜,酒體本身的味道還不會被掩蓋。吃一口菜,喝一口酒,仿佛給舌頭做了個SPA,純凈得能感受到大海的味道!?踩雷警告:千萬別配紅燒肉!它的清新會被濃油赤醬徹底屠sha,喝了個寂寞!鄂爾多斯白酒排行榜酒溫潤如玉,入口綿柔,暖意融融。
古人喝的酒度數(shù)整體偏低,且隨時代發(fā)展逐漸升高,可分為3個階段,與現(xiàn)代白酒度數(shù)相差甚遠。第一階段(新石器時代-漢代):度數(shù)3-5度,此時的酒是簡單發(fā)酵酒,用野果、谷物自然發(fā)酵制成,未經(jīng)過濾和蒸餾,酒精含量極低,類似現(xiàn)代的“甜米酒”“果酒”,口感清甜,如商代的“醴”,度數(shù)約3度,普通人可大量飲用而不醉,《詩經(jīng)》中“厭厭夜飲,不醉不歸”,正是因為度數(shù)低,才能長時間飲用。第二階段(唐代-宋代):度數(shù)5-15度,唐代出現(xiàn)初步蒸餾技術,宋代蒸餾工藝進一步發(fā)展,酒度數(shù)有所提升,但仍以發(fā)酵酒為主,蒸餾酒(燒酒)只在部分地區(qū)流行,此時的發(fā)酵酒(如黃酒)度數(shù)約5-10度,蒸餾酒(燒酒)度數(shù)約10-15度,比早期酒烈,但仍遠低于現(xiàn)代白酒,如宋代文人飲酒“淺酌慢飲”,就是因為度數(shù)雖升,但仍適合慢品。第三階段(元代-清代):度數(shù)15-30度,元代成熟蒸餾技術普及,蒸餾酒成為主流,度數(shù)提升至20-30度,清代部分蒸餾酒(如高度燒酒)度數(shù)可達30度以上,但仍低于現(xiàn)代白酒(多為40度以上),如清代《浪跡續(xù)談》中記載“燒酒,以高粱為上,其酒性烈,然度數(shù)不及西洋酒之高”,可見當時比較高度數(shù)也未超過40度,與現(xiàn)代53度醬香酒、60度清香酒差距明顯。
提到醒酒,D一反應是紅酒。但你知道嗎?白酒,尤其是高度醬香型和濃香型白酒,同樣需要醒酒。剛開瓶的白酒,尤其是新酒,聞香上可能會有些“沖”,口感略帶澀感。這是因為酒體在瓶中長期密閉,香氣分子呈“沉睡”狀態(tài)。醒酒的作用在于:揮發(fā)刺激性物質(zhì):適當接觸空氣,能讓低沸點的辛辣醛類物質(zhì)揮發(fā)掉,減弱沖鼻感。喚醒香氣:讓酒中復雜的香氣分子與空氣充分接觸,逐漸蘇醒、舒展開來,層次變得更豐富、更奔放。軟化口感:使酒精分子與水分子、風味物質(zhì)更好地結合,口感變得更加圓潤、順滑。如何醒?將酒倒入分酒器或醒酒器中,靜置5-15分鐘即可,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香氣過度揮發(fā)。下次喝好酒時,不妨先讓它“醒一醒”,體驗一下風味升級的奇妙感覺!宴席上的酒碰得再響,也不及老友重逢時,兩杯淡酒相對無言的默契綿長。
“酒是陳的香”主要是因為白酒在儲存過程中會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物理變化方面,酒液中的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會逐漸形成氫鍵,使酒體更加綿柔,辛辣感減弱;同時,一些低沸點的雜質(zhì)(如甲醇、乙醛等)會逐漸揮發(fā),讓酒液更純凈?;瘜W變化方面,酒中的醇類、酸類、酯類等物質(zhì)會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具有芳香氣味的酯類物質(zhì),比如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這些物質(zhì)是白酒香氣的重要來源,隨著儲存時間延長,酯類物質(zhì)含量增加,酒的香氣會更加濃郁。不過,這種變化并非無限進行,當酒體達到平衡狀態(tài)后,繼續(xù)儲存香氣和口感可能不會再提升,甚至會下降,所以“陳”也要有適度的時間。酒為禮贈之上品,承載心意與祝福。貴州高度酒宴請
辛辣過后,回甘是生活的獎賞。蓯蓉酒自飲
元代至明代,中國白酒(蒸餾酒)技術成熟,“燒酒”成為主流酒類之一,且在明代正式有了“白酒”的名稱。元代(1271年-1368年),蒸餾技術進一步完善,從西域傳入的“阿剌吉酒”(即蒸餾酒)工藝與中國傳統(tǒng)釀酒結合,形成了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飲膳正要》中記載“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熱,有毒,主消冷堅積,去寒氣”,描述的正是蒸餾酒的特點,此時的蒸餾酒度數(shù)可達20-30度,比唐代“燒酒”更高,且開始在全國普及,取代部分發(fā)酵酒成為主流。明代(1368年-1644年),蒸餾酒工藝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清蒸清燒”“續(xù)糟發(fā)酵”等工藝,不同地區(qū)形成了特色蒸餾酒,如山西的清香型燒酒、四川的濃香型燒酒,且文獻中開始用“白酒”稱呼這種無色透明的蒸餾酒,與“黃酒”(黃色發(fā)酵酒)區(qū)分,《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明確了白酒的工藝和特征,標志著白酒正式成為獨li酒類。蓯蓉酒自飲